各位党员同志下午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带来一堂微党课,主题是“刘伯坚:人生在世,务必有志”。信仰是英烈的灵魂,是英烈心中的圣地。追求信仰,他们矢志不渝;为了信仰,他们甘于付出生命。刘伯坚烈士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对象,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给大家介绍这位英雄人物。
刘伯坚1895年生,四川省平昌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领导建立了红军政治体制,毛泽东主席在为刘伯坚碑文题词说到“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突围时为掩护战友左腿负伤,在江西省信丰县、安远县交界的塘村鸭婆坑山上不幸被俘,关押在大余监狱。同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让我们从刘伯坚的童年开始,一起走进这位心向革命的农家少年的世界,刘伯坚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贵显、母亲苟继显都是忠厚老实的庄稼人,勤劳朴实为人和善。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仍竭尽全力供刘伯坚入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刘伯坚打算投考巴中县立中学。但在那个农民没有地位、社会极度不公平的年代一个农民的孩子要想读中学面临重重的困难。首先一条,就看家里是否有田产。看着聪明上进的儿子,刘伯坚的父母实在不忍就此断送孩子的前程。他们想尽法子筹钱借款,终于买下数亩薄田取得田契,让刘伯坚有了报考的资格。经过此事,他明白了,这个不公的社会必须改变,中国农民应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革命的种子,就此在少年刘伯坚的心中萌芽、生发!
虽然生活在黑暗的时代,但他依然希望这个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友爱的社会,他经常对认识与不认识的人讲道理 :“一个人不要欺穷,不要看不起人家吃得不好、穿得烂。人穷不由命,一定要尊重穷人,尊老爱幼。"他最憎恶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并敢于做坚决的反抗。
当时,每一个地方都有团防局,名义上负有保境安民的职责,实际上其所作所为恰恰与之相反。贫苦的农民成为其敲诈勒索的对象。刘伯坚对此十分不满,为表示反抗与不满,他大白天打着灯笼在团防局门口踱步。周围人颇觉诧异,纷纷追问其故。刘伯坚说:“这个社会大黑暗了白天如同黑夜,唯有打起灯笼才能得着些许光明。但我相信,这样的社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灭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国权的沦丧、反动卖国政府的无能,使刘伯坚更加坚定了改变旧社会的信念!他决定走出四川,甚至于走出中国去世界上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刘伯坚1920年6月25日从上海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刘伯坚扛过麻袋,推过小车,做过苦力。在那段时间,刘伯坚读到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寻找救国,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他看到新的方向。他说:“欲使祖国富强,当从世界改革中求之。”
在欧洲的三年半,刘伯坚加入了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主持印刷共青团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少年》《赤光》。1922年8月,刘伯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我的信仰一定不变了,为她奔走,为她奋斗,为她牺牲一切!”
1923年,经组织安排,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也正是这一段经历,使刘伯坚不经意间走上军队政治工作这条路,并成长为兵运奇才。
1930年下半年,刘伯坚回国,来到赣南闽西根据地,在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工作。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刘伯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江西塘村附近的鸭婆坑率部突围时,左腿中弹,弹尽被俘。在人生最后的17天里,他写下了《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诗作,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字里行间,闪烁着铁骨铮铮,顶天立地英雄的光辉。这是刘伯坚用生命和信念吟成的诗歌。人生在世,务必有志!刘伯坚用行动坚守崇高理想信念与追求,不仅为他的后辈示范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使命与情怀,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