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样板支部

微党课大讲堂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省级样板支部 -> 微党课大讲堂 -> 正文

从“习语用典”谈党员教师的初心使命-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黄素玲上党课

发布者:黄素玲   发布日期:2024/01/22 15:38:04

俗话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想从“习语用典”来谈谈我们党员教师的初心使命。

在往常的政治理论学习中,我们都会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甚至是第一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习近平特别善于用典。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因此引发的对党员教师的初心使命的思考。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是习近平对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化用。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第三大快乐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孟子认为,君子有这三大快乐,即使称王天下也不在其中。习近平将“天下英才”由教育对象易为使用对象,将“天下英才”由被动的“得”变成主动的“聚”,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升华。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同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早在正定期间,为把当地经济搞上去,习近平就果敢推出了震动全国的“人才九条”,面向全国招贤纳士,为正定发展破局开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执政兴国的高度,多次对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论述,他强调指出:“当今世界聚才、用才,应该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人才,也就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号召“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在此,我也号召咱们各位党员教师,希望能聚大家的才为分院、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贡献。当前学校正处于“双高校”建设、新校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正是人才紧缺的时候,我们的党员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多想一想我能为学校新校区建设做点什么?我能为分院双高专业群建设做点什么?我能为分院教师党支部的样板支部建设做点什么?我觉得,做我们能做的事,或者做我们擅长做的事是一件很幸福,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有很多老师在已经在行动中了,我希望在万院长以及我们两位书记的带领下,有更多的老师主动积极地加入这些重要工作中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一些值得肯定、值得回忆的精彩篇章。

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显学》。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的道理。“州部”指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为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韩非子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引用韩非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他的人才观。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念,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

所以,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分院有的老师下到基层去乡村振兴,有的可能也即将要去,有的借到教育厅跟岗学习,有的借到学校综合部门参与主题教育,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只要你足够优秀,我们分院就会尽可能地为大家提供展现的平台。

我曾听到有的老师抱怨,为什么我就要一直当专业课老师或者辅导员?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到综合部门去,我就不可以去呢?其实,不是不可以,但是大家要有让其他部门负责人或领导看得上的本事,如果没有,可能我们把你们推出去,其他部门也不会接受。现在学校的现状就是能干事的,哪里都想要;干不了事的,哪里都不想要。我们每一个想要进步的老师,在你想去心仪的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为自己贴上一个无可替代的标签。就是这项工作没有人比你更合适,非你莫属。如果当学校或分院开展某项活动,领导首先想到的是你,那么你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你被需要。这种被需要,我觉得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职业追求。

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句话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用人教训,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而少德的智伯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强大的智氏家族招致灭族之祸。为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著名论断。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司马光按才德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成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见,司马光的人才思想是以德为先,才德若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

我特别赞赏司马光的人才观,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圣人,但至少我们应该成为君子而非小人。

对于司马光的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有深入详细地解读和分析。他说,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很多领导干部犯错误,最后在忏悔书中都说对党章和党规党纪不了解、不熟悉,出了事重新学习后幡然醒悟,惊出一身汗。如果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又自觉遵守了,防患于未然,就可以防止一些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因此,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我们的党员教师如何弘扬师德呢?师德师风教育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教育厅下发的师德典型案例我们也学过不少,我想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学习上,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中。之前,我们有许多老师因为要编写教材、评优评先等原因,到我这里开师德师风证明材料。我一般都不会为难大家,但我今天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代写代发论文算不算师德有亏?购买专利算不算师德有亏?把带比赛作为一种职称评审的交易算不算师德有亏?这种现象我们有没有?我想学校不是不查,只是暂时还没有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查了。所以希望我们的老师能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念,不忘初心使命,实事求是,用平时的苦干实干积累业绩,用日常的善作善成创造业绩,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领导的青睐,赢得大家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想我们大家也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要去往何方?这路上哪些红线不能踩?哪些规矩不能破?哪些舞台我们可以尽情发挥?但不管未来大家去往何处,途径何方,我想请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记得我刚到学校工作的时候,学校党委书记邓晓阳对我说,学校的今天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今天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因为学校的未来,分院的未来在你们身上,我期待大家在未来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